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3日
培基 拓产 强村 富民
我区奏响乡村全面振兴激昂乐章
阅读数:152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黄金时节,我区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平整土地、播种育苗、田间管理……新一年春耕生产正有序进行。
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全国商品粮基地,近年来,我区紧扣“培基、拓产、强村、富民”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助力农民种地挑上“金扁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202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52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88元、增幅7.2%。
科技赋能
端牢粮食安全“金饭碗”
近日,在博里镇飞鹰家庭农场的大片麦田里,无人机、自走式喷雾机等设备严格按照技术人员指令,精准高效开展施肥、除草等作业,呵护每一株麦苗,为夏粮丰收夯实基础。“使用智慧化农机进行田间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更精准,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推动了绿色发展。”该农场负责人史相游介绍。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看天吃饭”的农耕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走进全市最大的蔬菜育苗基地——苏嘴镇的淮安市绿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移动式育苗床、自动化温控设备、自动化喷淋系统等“硬核装备”一应俱全。“我们在每个大棚里都安装了传感器、温度仪等现代化设备,并依托物联网系统,实现一部手机远程管理,确保种苗时刻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中。”该公司负责人赵政介绍,该基地育苗周期缩短了15%,成苗率稳定在95%以上。同时,我区投入2.42亿元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万亩、5.2万亩,投资1.5亿元实施运西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升级改造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新增区域自动气象站3座,农业生产基础更加坚实。
如今,我区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2021—2024年,淮安供销一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江苏百斯特鲜食有限公司、淮安市滨湖红膏螃蟹养殖有限公司、江苏鹏润粮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建成市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苏嘴镇成功入选首批淮安市数字乡村试点镇。2024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99.86万亩、总产量达98.67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0.32%、0.28%;蔬菜、渔业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6.15%;生猪存栏23.82万头、出栏55.61万头,农业稳定基石进一步筑牢。
产业引领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眼下并非芡实采收季,但车桥镇的万亩芡实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一颗颗晶莹的“水中人参”经超低温锁鲜速冻自动化生产线后,通过分拣发往全国各地。
从2019年的3000亩到现在的3.5万亩,短短5年间,车桥芡实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这既离不开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精心扶持,也少不了淮安芡实产业协会会长、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的引领和探索。
2019年,大学毕业的陈杰子承父业开始从事芡实种植,利用省级扶持资金建立公司。为了把芡实产业做大做强,陈杰没少花心思。2020年,公司携手科研院校攻克去皮脱壳机械化技术,初加工效率大幅提升,带动芡实规模化发展。此后几年里,公司制定芡实种植技术规程,引进高产芡实品种,建成国内首条鲜芡实超低温锁鲜速冻自动化生产线,开发应用车桥芡实大数据平台,车桥镇一跃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芡实种植基地。
该公司成功申报“淮安芡实”商标;将初加工尾水就近灌溉到稻田,发展“芡实+大米”生态循环模式;联合江南大学等高校攻克延时返生等技术难题,开发芡实软糕、芡实酒等深加工产品;与盒马鲜生、东方甄选等平台合作,产品走进全国超市……经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小小芡实米俨然成了“金豆豆”。
致富不忘乡亲。陈杰还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为2600户周边种植户提供种、收、运、储、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年。
近年来,我区围绕车桥芡实、苏嘴西瓜、淮安蒲菜、白马湖大闸蟹等特色农业产业,打出项目攻坚、新农人培育、品牌推广“三张牌”,推动强村富民路越走越宽。紧盯强链补链延链,2024年新开工1亿元—10亿元农业项目10个,新竣工亿元以上农业项目10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有效激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活力;深化品牌化战略,举办推介活动2场,建成“淮味千年”优质农产品上海直销点1个、淮安旗舰店1个,积极组织各经营主体参加省内外展示展销。2024年,全区64个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77个经济薄弱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69.45万元。
环境蜕变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雪白的墙面上绘制了富有江淮水乡气息的水粉画,清澈的溪流和整齐的田地渐次展现春日的气息,文化大舞台、健身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有尽有……走进施河镇土楼村,环境整洁优美,便民设施齐全,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是‘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身泥’,现在不仅路好了、河清了,景也美了,跟大城市没啥两样。”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纷纷感叹道。
近年来,土楼村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美化村庄环境,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拆除废弃猪舍、铺设水泥路、疏浚河道、整治黑臭水体、新建公厕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等举措,真正实现了自然、生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该村还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党建引领、融合共治、运行高效的新型治理模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文化惠民活动,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我区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对照“十有”标准,结合村庄环境整治,从培育特色、彰显文化、完善配套等方面入手,强化资金保障、突出项目引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努力展现“生态优、村庄美、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实模样。
2024年,我区新建生态河道18条、80公里,改造提升农村道路81.52公里、农村户厕18692座,新铺污水管网7.47公里。行政村、自然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均达100%,垃圾分类实施率分别达86.75%、90%。开展成片造林2430亩,新建省级绿美村庄5个,15个村庄入选江苏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野,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2025年,我区将继续扛起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职责使命,持续做好现代化建设、品牌塑造、城乡融合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巩固在全市“当龙头、作表率”的良好势头,全面奏响乡村振兴激昂乐章。
(王正道 杨丹丹 丁 冬 李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