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15日

宋江其人其事与淮安蓼儿洼

阅读数:7047  

董树华

历史上真实宋江(水墨画)

淮安南门外蓼儿洼外景

宋江起义线路图

水泊梁山108将

北宋历史上真实有宋江其人其事,北宋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反抗朝廷大旗插上了梁山泊,史称“宋江起义”。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江苏北部各地,纵横数百里。元末明初小说大家施耐庵在楚州(今淮安),以宋江的历史史实为原型,以楚州(今淮安)人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为基础,创作了《水浒传》,宋江是《水浒传》中主要人物,死后葬在楚州(今淮安)蓼儿洼。

一、北宋历史上真实的宋江

宋江(1073—1122),今山东省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北宋末年,朝廷官员腐败日益严重,国力十分空虚,对外只能供奉钱财祈求和平共处,对内便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老百姓。朝廷对梁山水泊(梁山泺)的渔民们,釆取按船纳税的办法,即每天不论打到打不到鱼都要缴纳“打鱼税”,使渔民们无法承受这种重税。宣和元年(1119)初,朝廷重用花天酒地奸臣,强令梁山泊水域收归“国有”,导致靠打鱼、采藕为生的渔民们没了生计,走投无路,民不聊生。

宋江在梁山泊起义

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反抗北宋朝廷的“宋江起义”。宋江的口号是:“专打社会上不公平,杀富济贫。”据史料记载,梁山泊位于山东省寿张县境内(今梁山县以北、东平县西北和河南省台前县东南),使东平湖一带的水域与南边的巨野县沼泽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巨大湖泊,占地约500平方公里,宋江起军义在此安营扎寨,湖岸方圆有800里,号称“八百里水泊梁山”。

宋江的真实身世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应该是渔民出身,宋江性情豪放,乐于助人;妻子以种荷藕为生、为人善良。宋江起义后结交了江湖上36名好汉,在当地老百姓中颇有威望。百姓们纷纷上山,拿起锄头、镰刀、柴刀,削木为枪,起义军扩大到1000多人,他们每攻打下一个州县,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深受老百姓的拥护,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宋江起义军威名远扬

宋江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城开封后,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起初并未引起重视。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二日,宋徽宗下了一纸诏书,命令东西路提刑(相当于今省级公检法综合体的厅长),督兵前来水泊梁山进行镇压。北宋朝廷以为轻而易举便可将起义军消灭,但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而宋军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宋江指挥才能过人,属下的36名好汉,个个都是强悍猛勇之士、英雄威武之人,这次征剿不仅没有消灭宋江起义军,反而使其在与朝廷官兵的战斗中威名远扬。此后,宋江率起义军策马急驰,在数倍于自己的朝廷官军围追堵截中,攻城略地,逢州破州,遇府过府,机动灵活地打击了宋军,突袭州县府衙机构劫掠官银,开仓放粮接济民众,深受老百姓欢迎。先后攻克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将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各地,纵横数百里。

宣和二年(1120),宋江起义军又向南发动攻势,虽然人数不多,却好似一把钢刀,令北宋王朝惊恐万状、闻风色变,急令宋军前来镇压。起义军进入山西忻州,与知州蒋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蒋园所部大败,起义军名声远扬,震惊了朝廷。

宣和三年(1121)初,宋江起义军已进入苏北沭阳县,受到县尉(相当于副县长)王师心的严厉阻击,战败而走。在战斗中,宋江身先士卒、指挥有方,使得宋江在起义军中的威望日益提升,深受起义军的拥护和爱戴。

宋江起义军兵败海州接受“招安”

宣和三年(1121)二月十五日,宋江起义军在攻克淮阳(今雎宁)后,前往海州(今连云港)先从海上突破,迅速攻至滨海,夺取了海上大型木船10余艘。当海州知州张叔夜在得到朝廷“招安”宋江后,进行了周密策划。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十四载,他首先张贴出了榜文:“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贯,双执花红……”同时,知州张叔夜又派出探子侦察起义军的行动,当他获悉起义军将从海上突破这一动向后,连忙招募敢死队1000余人,在海州城边设伏。又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惑起义军与其作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大海边芦苇丛中,乘机烧毁了起义军的全部船只。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宋江起义军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死伤严重,副首领吴加亮被俘。宋江中计而受到大败。起义军在海州城西,被迫向海州知州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但宋江投降并非出于本意,只是无奈之举,为了保存仅有的一点实力而已。

宋江接受“招安”后,北宋朝廷对宋江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36名好汉,个个都得到朝廷封赏。

宋江死因多种说法不一

宋江起义军接受招安投降后不久,宣和四年(1122),宋江的队伍,曾作为裨将随童贯(节度使)出征在河北一带,在官军中备受排斥,还经常当众出言羞辱,宋江就萌发了第二次起义的念头。当知浙江农民首领方腊也率起义军攻占秀州(今嘉兴)等许多州县,朝廷十分恐慌。于是朝廷采取“用贼攻贼、一箭双雕”的办法,又派遣宋江原来的农民起义队伍,到南方去镇压方腊起义军。宋江知道,此去已凶多吉少,也明白朝廷的真实意图,宋江与36位众好汉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于是他们第二次扛起了起义的大旗,高呼要“打回梁山去!”这一次,朝廷官军早就做好了防范宋江起义军反叛的准备,进行镇压和屠杀,造成宋江军彻底失败。

而宋江死因有两种说法:

一说,宋江并没有投降接受招安,而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将宋江和36位头领全部野蛮杀害,埋在海州(连云港)白虎山下,民间流传一首诗:“白壁虎山阴,坟垒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莹。”这个说法至今还没有得到确凿的史料佐证。

一说,朝廷将领武节大夫在浙江镇压方腊起义军返回京城(开封)途中,接到朝廷要迅速平叛宋江起义后,对其部下进行血腥镇压,使36位好汉全部遭到残酷杀害。宋江被赐毒酒身亡,这个死因的记载较为详细,与其它史料描述基本相符,因此这一结局较为可信。

二、《水浒传》中的宋江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大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及弟子罗贯中,就在山阳(淮安)旧城内棋盘街东头,土地神祠西侧(今淮安区镇淮楼西路)大香渠巷6号创作了《水浒传》。

1.以《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为原型

作者施耐庵为避开元末之乱,举家从兴化迁居山阳(淮安)旧城创作了《水浒传》,这与施耐庵得到了《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有直接关联。宋末元初,杰出的楚州(淮安)画家、诗人龚开(1222—约1304)是洪泽区老子山人。南宋景定(1260—1264)年间,他曾任两淮制置司监(掌管茶盐酒税)。善画鬼魅的钟馗,是一位诗文书画都擅长的文人画家,作为南宋遗民,满腔悲愤,创作了北宋农民起义首领宋江等36人的画像,并根据各自的绰号、姓名、形貌、性格特征等分别撰写了赞语。施如获至宝,并根据故事改编创作《江湖豪客传》。书中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被逼上梁山,聚众起义,朝廷招安,最后难逃绞杀的命运。《水浒传》同时描写了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往无前,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忠义”二字。

2.宋江成为梁山起义军首领

施耐庵以“忠义”这一根主线,将梁山好汉的故事前后贯串,成为浑然一体的巨著。描写了宋江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天魁星,常救人于危难时刻,江湖人称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为梁山起义军首领,排列第一位,稳坐于第一把交椅。身体虽然矮小、面目黝黑,但为人重义,名扬江湖,受各地草民的仰慕。施耐庵《水浒传》把宋江作为主要角色来描写。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文书职员),他和托塔天王晁盖互通往来,被阎婆惜发现捉住,因此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回家隐藏。后前往清风寨投靠花荣,却在清风寨观灯时遭知寨刘高之妻陷害入狱,押送青州途中,却被燕顺等人解救。投奔梁山途中得知父亲病逝,回家奔丧却又被抓住,发配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在江州浔阳楼题写反诗被判死刑,但在宋江处决那天被梁山人马解救后,直接投奔梁山。

3.宋江接受‌招安成功的主要原因

自从宋江上了梁山,起义军接受朝廷的招安先后3次,前两次都未成功,只有第三次才圆满成功。

第一次招安是在《水浒传》第75回,朝廷派遣太尉陈宗善,带着10瓶御酒和一道赦罪招安诏书,前来梁山泊招安。宋江满怀希望,朝廷开出的招安条件一定不高,只有起义军把朝廷官员收拾狠了,朝廷才会开出更低的招安条件。

第二次招安是在《水浒传》第80回,起义军第一次打败了高俅大军,朝廷改变了策略,派遣高俅就在梁山招安起义军,高俅在收到朝廷命令时,已经第二次被起义军打败了,高俅连吃两次败仗,丢光了面子,恼羞成怒,还想与起义军决战,可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违抗,造成两次招安失败。

第三次招安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宋江的声望和策略。宋江通过“替天行道”的口号在民间建立了极高的声望,这使得他在民众中深得人心。此外,宋江利用‌梁山泊的力量和资源来对抗朝廷,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使得朝廷不得不考虑招安。二是朝廷的外交需要。当时‌辽国入侵,朝廷面临外患,需要集中力量对抗外敌,企图利用起义军的力量来对抗辽国,从之前的打压转为寻求合作。三是关键人物的作用。在第三次招安中,‌李师师、‌宿元景和‌张叔夜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在朝廷中有影响力,而且在起义军中也受到了尊重。四是宋江的个人形象。宋江作为忠臣良将,以及他在处理与朝廷关系时的谨慎性和策略性,他的行为和决策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4.宋江军战辽国,攻打方腊

宋江得到朝廷信任而南征北战,战辽国,征田虎、王庆,最后到江南征方腊。

一是在《水浒传》第83至89回,描写起义军征战辽国的故事。历史上从北宋王朝一建立,就想收服燕云十六州,无奈打来打去总是打不过,后来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每年送点银子,双方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然而在《水浒传》中,这段历史被彻底改写,称宣和四年(1122),辽国国王兴兵来攻打宋朝,皇帝宋徽宗于是命刚刚招安的宋江军去迎战,并封宋江一个“破辽兵马先锋使”、卢俊义为副先锋名号。宋江统帅的梁山军马士气高昂,一路征战,战无不胜。宋军先后攻克了檀州、蓟州、霸州等,斩杀、俘获了无数辽军大将,连辽国的天寿公主都成了俘虏。

二是宋江征讨田虎的故事,出现在《水浒传》第91至100回,称田虎本是威胜州沁源县的一个猎户,素有膂力和武艺,专门喜好结交当地恶少。因当地水旱频繁,人心不稳,他乘机纠集亡命之徒起兵作乱,先后占据了威胜、汾阳、昭德、晋宁、盖州等五州五十六县,自称晋王,成为“四大寇”之一。宋江和卢俊义分别领兵征讨田虎,历经艰苦战斗,最终成功平定了田虎的叛乱。

三是宋江征讨方腊的故事,出现在《水浒传》第111至119回。起义军在歙县(今属安徽省)七贤村会师起义,以讨伐朱勔(威远节度使)为号召,连破黄州(今丽水市)、秀州(今嘉兴市)和松江(今属上海市),攻势积极勇猛,锐不可当。10天时间共聚众百姓数万人,很快接连攻陷杭州等6州52县。使北宋朝廷十分恐慌。宣和三年(1121)初,朝廷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领15万大军南下镇压,宋江起义军也在征讨队伍之中,后与宋军决战,方腊父子等39名首领被俘,被押解汴京(今河南开封),同年八月廿四日被处死,起义失败。

宋江为了得到朝廷信任,起义军南征北战,战辽国,征田虎、王庆,最后到江南征方腊。再次造反回身,岂是易事,代价十分惨烈。至此梁山聚义108将,回来不到36人,何等凄惨。其中:战死59位,朝廷任用9位,病逝13位,返乡、出海15位,毒毙3位,自缢2位,出家5位,抗金2位。

5.宋江出任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宋江南征北战刚结束不久,朝廷认为宋江确实立下汗马功劳,于是被宋徽宗封为楚州(今淮安)安抚使,官职是武德大夫以及兵马都总管。这些官职中,武德大夫是一个虚职。楚州安抚使仅是管理一个州级别的行政单位,而兵马都总管则相当于地级市的军分区司令。在宋朝的官职体系中相当于五品官(今副市长)职位。宋江的这些头衔虽然听起来吓唬人,但实际上朝廷是因为南征北战“有功”,用来“安慰”宋江,并没有多大的实权,给他有一个安身的地方。

北宋时期,楚州作为漕运要道,经济上已经跃居全国前列。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望楚州新城》,最能体现当时的楚州:“已近山阳望渐宽,湖光百里见千村。人家四面皆临水,柳树双垂便是门。全盛向来元孔道,杂耕今是一雄藩。金汤再葺真长策,此外犹须仔细论。”

据《水浒传》记载,宋江到楚州之后,确实是“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朝庭肃然,六事具备,人心既服,军民钦敬”。 宋江在楚州上任期间,爱上了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他时常过去走一走,宋江看到蓼儿洼,心中甚喜,自己想道:“我若死于此处,堪为阴宅。”宋江就此决定以此作为死后葬身之地。“但若身休闲,常去游玩,乐情消遣”。因为这里山峰环绕,虎踞龙盘,曲折峰峦,坡阶台砌,四围港汊,前后湖荡,好像梁山泊一样。历史上的楚州哪来的山,所谓的山,有可能是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后,用河中泥土堆积成的大土堆和深沟大塘。也有可能是来自作者施耐庵的文学创作需要。风水学说本来就有“高一寸为山,矮一寸为水”的说法,再说一千年的沧海桑田,梁山不也无处寻找八百里水泊吗?

6.宋江死后与李逵葬入蓼儿洼

本来宋江就想在楚州(淮安)做个太平官,了此一生。而朝廷怕宋江等人再次“造反”, 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不久,就派人来到楚州(淮安)进行上门”慰问”,用慢性毒药掺入御酒赐予宋江,宋江喝下后才得知是毒酒生命垂危,仍担心自己死后李逵会造反,坏了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便将已在镇江润州都统制(相当于今副省级治安部长)位置上的李逵叫到楚州来,也喝下毒酒,一同赴死。两人死后宋江托梦给吴用(武胜军承宣使)和花荣(应天府兵马都统制),两人先后来到楚州(淮安)南门蓼儿洼,找到宋江、李逵墓前,都觉得宋江、李逵大哥死得太冤枉了,在地下太孤独了,双双在坟前大哭一场后,就在坟墓旁的树上自缢身亡,将吴用、花荣也葬在蓼儿洼宋江、李逵墓侧。此后,宿元景(官拜殿前太尉)上书朝廷请求厚葬了宋江等4人。

临死的宋江还不忘逼迫李逵自杀,以防再次造反。忠义之臣的忠心,展现到了极致,可惜还是愚忠,只得冤死。宋江的忠义与贼臣的奸佞形成鲜明的对比。蓼儿洼宛然东西四丘,体现了他们最好的作用。淮安百姓为感念宋江仁德,忠义两全,建立祠堂,四时享祭。“宋公明累累显灵,百姓四时享祭不绝。梁山泊内,祈风得风,祷雨得雨。又在楚州蓼儿洼,亦显灵验”。“彼处人民,重建大殿,添设两廊,奏请赐额。妆塑神像三十六员于正殿,两廊仍塑七十二将。年年享祭,万民顶礼,至今古迹尚存。”据说宋徽宗赵佶御笔题写“靖忠之庙”。这些都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美好愿景罢了。

宋江死后,没有葬在祖坟,也没有葬在梁山,而是葬在楚州(淮安)蓼儿洼的真正原因,是朝廷不让宋江离开楚州,不是宋江看到这里的风景跟梁山一样,想要长眠于此。就是朝廷想要永绝后患,宋江看清了一切,为了大家的安宁只能那样。

宋朝时楚州(淮安)水灾十分严重,当时南门外汪洋一片。如今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已很难判断蓼儿洼的准确位置了。以至于蓼儿洼是现在白马湖、射阳湖,还是刘湾村……不过,淮安蓼儿洼地名还曾出现在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淮安)“一天之下,南北分开两事家,中间放着个蓼儿洼。”尤为关联的是剧中还出现“淮城”“漂母之祠”等淮安地名与实景。作者施耐庵把宋江安排在楚州(淮安)死亡大有深意。窦娥蒙冤之地,也是申冤之地,还有着像极了梁山泊的蓼儿洼,就让梁山好汉们的冤魂在蓼儿洼这里安息吧!

近年来,常有些《水浒传》与文史爱好者来淮安蓼儿洼,去那儿凭吊一番。客人们每每发一通历史慨叹以后,表现出心满意足的兴味。这足以证明施耐庵的神笔,使千秋万代的读者对《水浒传》产生浓厚兴致,也使淮安风光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