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19日

我与袁鹰的一面之缘

阅读数:342  

张洪兵

郭红松 绘

9月2日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好友告知我,袁鹰先生仙逝了。

我最初知道袁鹰,是语文课本中有他的文章《井冈翠竹》,这让我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可是,我没想到今生竟能有幸与袁老面对面交谈。细算起来,这事距今已有10年了。那年夏天,淮安本土作家赵日超打电话给我,说他已到北京,拟在第一时间拜望袁鹰先生,问我有没有时间一起去探望老人家。那天我正好与妻子在她好友家作客,听到这个消息,我顾不上吃饭,当即就驾车前往了。在我到达约定地点时,好友日超已等候多时,在匆忙中,我随他一起来到了袁老的家。

袁老一家人高兴地把我俩让进了客厅。当日袁老家有袁老及其爱人,女儿,侄儿,共四口人。袁鹰四方脸,身材魁梧,头发花白,他频频地向我们挥手,表达着一种谦和。我们因为是老乡,这时就感到格外亲切。我真没想到,袁老那时已是91岁高龄,尽管他动作有点迟缓,可是精气神尚好,两眼清澈明亮,思路敏捷,记忆力很好,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个形象。

在简短寒暄后,日超和袁老聊了一些老家的时事,接着又谈论起日超的第一本散文集《窗外风景》文稿和袁老给“周恩来红军小学”赠书的事。在谈论散文集文稿时,遇到日超与他的观点和意见不一致时,袁老总会用启发式的建议来开导日超,这让旁听的我也受益匪浅。日超可能就是通过多次拜望名家大家从而达到了提升眼界和境界。后来袁老又亲切地问起我的情况。我简要地告诉他,我就在北京工作,学的是财经,给企业提供服务。那时的我,尽管已经写作出版过24部财会实务类书籍,但是在文学方面,我仅创作并保留了不足100首的诗稿,散文稿一般写的都是短文,既未发表,又未出版,在我的心里总觉得拿不上台面来说,所以当时我没过多介绍自己。

后来,好友曾多次给我讲起了袁老心系家乡文学青年,提携文学新人成长的那些事,他还提倡写短文,让我受到极大的鼓舞。因为有了这次机缘,我对袁鹰老师更加关注了。我的书架上,袁鹰散文专著不断地增加,其中有我特别喜欢的《留春集》《袁鹰散文六十篇》《京华小品》等几部代表作。后来得知,袁老提倡写短文。何为的《第二次考试》起先有4000多字,被袁鹰改成2000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又被拍成电视,何为一举成名。

近朱者赤。几年后,我在文学方面也着力耕耘,我的第一本诗集《红地毯》于2016年出版发行,2018年又出版了《云中歌》诗集,正酝酿着《含羞的红烛》爱情诗集出版事宜。我给袁老寄出了一封信,告知我在文学方面的收获和动向,捎带奉上我已经出版的两本诗集。自己已成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和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我写信和寄书的事,他后来和一位老乡说了。真没想到,他体弱多病,仅一面之缘,还记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