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06日
晚唐诗人赵嘏
阅读数:6031
刘怀玉
赵嘏(约806—约853),字承祐,行二十二。《全唐诗》卷549:“赵嘏,字承佑,山阳人。”《唐才子传》卷5、《唐诗品汇·姓氏爵里详节》均相同。赵嘏有诗《忆山阳》,诗中说“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波连。”山阳是淮安县的旧称,即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但在古代属淮阴,西汉枚乘之子枚皋淮阴人,枚皋旧宅当在古淮阴,则赵嘏的家也就应该在这里。人们根据诗意,认为地点在今淮安城北河下湖嘴枚里。
赵嘏家世如何,仅能从他现存的诗中略知一二。《东归道中二首》有句云“传家有天爵,主祭用儒衣”,由此可知其颇有家学渊源,家中崇尚儒学文化。《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中赵嘏写道“无地无媒只一身,归来空拂满床尘”,又在《重阳日示舍弟》中寄语其弟“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公扁舟万里来”。由此可见赵嘏并非出身望族,无从恩荫,因而他在晚唐科举中博得一第不易。诗《江上与兄别》,以及《遣兴二首》有“海边兄弟久无书”等句,证明其家中有兄有弟。《悼亡二首》应是写给亡妻,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另有一首《别麻氏》,麻氏,当是赵嘏的妻子。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5《杂记》云:赵嘏尝家于浙西,有美姬、嘏甚溺惑。洎计偕,以其母所阻,遂不携去。会中元为鹤林之游,浙帅窥之,遂为其人奄有。明年嘏及第,因以一绝箴之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浙帅不自安,遣一介归之于嘏。嘏时方出关,途次横水驿,见兜舁人马甚盛,偶讯其左右,对曰:“浙西尚书差送新及第赵先辈娘子入京。”姬在舁中亦认嘏,嘏下马揭帘视之,姬抱嘏恸哭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嘏思慕不已,临终日有所见,时方四十余。”则赵嘏曾旅居浙西,有母和姬人自随。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施肩吾与赵嘏同年,不睦。嘏旧失一目,以假珠代其精,故施嘲之曰:‘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只眼看花。’元和十五年(820)也。”是则赵嘏眇一目,独眼龙。然周绍良《唐才子传·赵嘏传笺证》说:“按此殊不足信,盖误以崔嘏为赵嘏,只眼乃崔非赵。”施与崔同为元和十五年进士,《全唐诗》卷871有施肩吾《嘲崔嘏》诗句:“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是则赵嘏双目完好。
赵嘏的生平少有文字记载,特别是年轻时期,文献中一直是语焉不详。由于他出身不高,要想出人头地,唯有投身科考,此时的赵嘏可能在家中苦读备考。谭优学先生《赵嘏诗注》前言中说:赵嘏“弱冠前后,或从军,或游历,曾北至塞上。这也是唐时青年士子多赴边塞以求功名的一般行藏”。关于赵嘏的塞北之行,他的诗《齐安早秋》“听角仍含塞北情”此句话可证。赵嘏另有《汾上宴别》一诗说明他曾到过汾上,可能因其来往塞北,取道山西,循汾水而往边塞。自塞北南归途中,赵嘏途径唐中兴名将郭子仪的旧宅,感慨而作《经汾阳旧宅》:“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大和元年(827)前后,赵嘏开始了幕僚生涯。先是在越州绍兴,投入元稹门下。稹所辟幕职,皆当时文士。在元稹门下任幕僚期间,赵嘏结识了同在元稹门下任职的卢简求。
约在大和五年(831),赵嘏在宣城入幕沈传师门下。诗《西峰即事献沈大夫》、《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即作于此间。沈大夫即沈传师,宛陵即宣城。《西峰即事献沈大夫》诗中讲“山连谢宅余霞在”,“谢宅”应指的是谢眺的旧宅,谢眺曾任宣城太守,并有诗“余霞散成绮”。赵嘏在此间结识了杜牧和卢弘止。杜牧其时在沈传师门下担任团练巡官,卢弘止则是团练副使。赵嘏虽在宣城时间不长,但却与这二人成为终其一生的至交好友。卢弘止的父亲卢纶与山阳吉中孚同为大历十才子,卢弘止的弟弟卢简求也是赵嘏的好友。据《唐楚州职官题名石柱》,卢弘止会昌二年六月曾任过朝请大夫楚州刺史。
大和六年(832),赵嘏以宣州乡贡进士的身份赴长安应考。大约是由沈传师选送。于是年秋日入京,有“九月霜中随计吏”之诗。赵嘏自宣城前往长安,途径齐安(今湖北黄冈),作《齐安早秋》一诗。自齐安往西,行至安陆(今湖北钟祥),作《登安陆西楼》。再循汉水西行,即达郧城。由郧城往北,抵达了商洛山,作诗《旅次商山》。又往西北入蓝关,遂作《入蓝关》一诗,云“看落晚花还惆怅,鲤鱼时节入关来”,流露出他鲤鱼跳龙门的期许。
次年(833),赵嘏科考未中,留在了长安三年。他写了一首诗《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寄回宣城。《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云:“无地无媒只一身,归来空拂满床尘。尊前近日谁相对,唯有南山似故人。”“玄发侵愁忽似翁,暖尘寒袖共东风。公卿门户不知处,立马九衢春影中。”赵嘏在长安“无地无媒”,满眼都是冷漠。留在长安盖是为了便于干谒,为下一次科考铺路。然而,一来全无故人,二来交游极少,干谒也不知门在哪儿,长安浩荡,徒留诗人形单影只。大约在开成元年(836),赵嘏离开长安,在华州(今陕西渭南)献诗卢钧,有《华州座中献卢给事》。开成二年(837)赵嘏到了扬州,与杜牧、杜顗兄弟相会,有诗《和杜侍郎题禅智寺南楼》。
开成三年(838),赵嘏到歙州拜访友人卢弘止。作《抒怀上歙州卢中丞宣州杜侍郎》。次年(839)赵嘏于淮南献诗李德裕。《献淮南李相公》、《献淮南李仆射》皆为赵嘏当时投献之作。赵嘏第二次北上长安,心志与心态都与近十年前不同,诗人更多感受到的是疲倦,再无踌躇满志,并且想要逃离躲避不如意的现实世界,具体表现在他写了数量不少有关参禅悟道的诗篇,心绪恻然。
大约在会昌二年(842)左右,赵嘏开启了岭南之行,主要是到循州。嘏诗《将发循州社日于所居馆宴送》,他曾在出发赴循州前与人宴别。
会昌四年(844),赵嘏第三次应举,终得进士及第。有关赵嘏进士及第的年份,以往曾有三说:一是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所记的“会昌二年郑言榜进士”;二是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籖》所记的“会昌三年进士”;三是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所记的“会昌四年郑言榜进士”。考《登科记》,会昌二年状元为郑颢,会昌三年状元为卢肇,皆非郑言;故会昌二年或三年两说均非,应以徐松《登科记考》所记的会昌四年为准。是年赵嘏有诗《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成名”即登进士第,“座主”即主考官,一般为礼部侍郎,此处为“仆射”,乃因主考官王起已官至尚书左仆射,高于侍郎,是以改称。后来赵嘏有诗《送同年郑祥归汉南》,题下注有“时恩门相公镇山南”,恩门相公即指王起。
及第之后近两年,赵嘏依旧留寓长安,按照当时的制度,进士及第仅仅是取得了一个出仕的资格,但能否授官以及何时授官都是不确定的,因为还有一道吏部的关试。
会昌六年(846)秋天,赵嘏第一次返回家乡。大中元年,赵嘏在家乡楚州山阳拜访韦瓘,有诗《陪韦中丞宴扈都头花园》《花园即事韦中丞》,韦中丞即韦瓘,《新唐书》卷162《韦瓘传》:“会昌末,累迁楚州刺史,终桂管观察使。”韦瓘任楚州刺史的时间是从会昌末到大中二年冬。赵嘏诗《山阳韦中丞罢郡因献》有:“照物二年春色在,感恩千室泪痕多。”又有《送韦中丞》诗云:“二年恩意是春辉,清净胸襟似者希。”韦瓘罢楚州刺史后,由裴坦继任,大中二年或大中三年赵嘏亦有诗献裴坦,即《山阳即席献裴中丞》。
约在大中四年(850),赵嘏第三次来到长安,赴任渭南尉。《唐才子传》称赵嘏“大中中,仕为渭南尉”,时间相合。是年令狐綯拜相,赵嘏作诗《上令狐相公》对其进行称颂:“鹗在卿云冰在壶,代天才业奉訏谟。荣同伊陟传朱户,秀比王商入画图。昨夜星辰回剑履,前年风月满江湖。不知机务时多暇,犹许诗家属和无?”开成四年(839),赵嘏与令狐綯之间即有唱和往来。令狐綯对赵嘏多有提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56《唐诗纪事》云:“宣宗索嘏诗,首卷题秦皇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上不悦。”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7:“宣宗雅知其名,因问宰相:‘赵嘏诗人,曾为好官否,可取其诗进来。’读其卷首题秦诗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上不悦,事寝。”对于这件事,《唐才子传》的记载也颇为详细:“宣宗雅知其名,因问宰相:‘赵嘏诗人,曾为好官否?可取其诗进来。’读其诗,首题秦诗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上不悦,事寝。”当时的宰相大约就是令狐綯,听闻宣宗如是问,必就势称誉赵嘏于帝前。如今看来,赵嘏的诗名竟可上达天听,这一来与他的才华横溢诗作斐然分不开,二来也必定与他多年来四处交游投献、拜谒请托有关。
赵嘏卒年亦没有确证。据顾陶《唐诗类选后序》一文中说赵嘏“身没才二三年”。诸家已证《后序》作于大中十年(856),故推测赵嘏约卒于大中八年(854),约活了四十九岁。
赵嘏平生作诗较多,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60《艺文志》第50记载:“赵嘏《渭南集》3卷,又编年诗2卷。字承佑,大中渭南尉。”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208,《艺文志》第161《艺文七》记载:“赵嘏编年诗2卷。”可见已散佚颇多。清康熙间编辑的《全唐诗》有赵嘏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也是2卷。民国九年(1920),冒广生刻《楚州丛书》,收入段朝端辑《渭南诗集》二卷。书末有冒跋:
段丈笏林于五十年前,从晚唐诗各书,先有《赵渭南诗》辑本,其后得见席刻,复一一校其字句异同,其用功为至劬。其辑本不独较席刻多九首,较《全唐诗》亦多四首。今编次悉依席刻,而以段丈之以席刻校晚唐诗者,改写作以晚唐诗,校席刻其溢出席刻之诗及断句,则作补遗。”
段丈笏林即清末淮安学者段朝端(1843—1925),字笏林,号蔗叟,蔗湖退叟。所谓“席刻”,即清人席启寓(1650—1702)所辑《唐诗百名家全集》,又名《百家唐诗》《唐人百家诗》。
《楚州丛书》本《渭南诗集》,有人著录为“二卷并补遗一卷”。按此说当为三卷,细观之,仍为二卷,书口则刻为卷一、卷二,并无卷三。卷二后部为补遗,有诗八首,断句若干,实不成一卷。淮安区图书馆另藏有《赵承祐渭南集》三卷,确实是三卷本,经比对与全唐诗本内容基本一样,只是厘为三卷:开头到《赠金刚三藏》为第一卷,《长安秋望》到《华清宫和杜舍人》为第二卷,《下第》到《将发循州社日于所居馆宴送》为第三卷,后有《警句》十条。每诗皆以诗体冠于诗前,如五言古诗、五言律诗等。扉页有“光绪癸卯三月朔,砚香借钞于穗垣南海官廨”。砚香不知何许人,有个丁恩诰的字砚香,北平大兴人,是淮安的寓客,有《梦松草堂诗稿》两卷,但无去广州的经历,肯定不是其人。
《全唐诗》收赵嘏诗259首零六句,多为近体的七律与七绝。今人谭优学先生的《赵嘏诗注》收罗较详,计存题219,诗265首,并联句1首、残句14条。
《新唐书·艺文志》谓赵嘏还有《编年诗》二卷;《唐才子传》也说赵嘏曾“悉取十三代史事迹,自始生至百岁,岁赋一首、二首,总得一百一十章”。
唐自中叶以后,科举取士日以进士为重,而进士考试日以诗赋为重。于是,一批为年轻学子写诗作赋时便于检对古人典故逸事,应对科考的小型类书出现,如徐坚有《初学记》30卷,白居易有《白氏六帖》30卷,等等。赵嘏《编年诗》全称《读史编年诗》,也应运而生。它是以七言律诗为形式的训蒙作品,择取一些历史人物在其某岁生活中的事迹,自初生至百岁赋成诗。不以其生活时代为序,而是逐岁地按其各自在某岁所做某事,逐岁加以描写。更不是作者赵嘏个人的编年诗。原有卷上卷下两卷110首,今从敦煌石室中发现,仅存卷上36首诗,以每首咏7人者居多,大致前三联各句分咏1人,末一联两句合咏1人。据萧沉《大唐诗人讲演录》(79)云:
《编年诗》自元代以后始终不见於世。发现赵嘏《编年诗》是在清末民初年间,地点则为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院,共有35首之多,被编在《斯坦因劫经录》中,显然是斯坦因当年在敦煌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劫走经卷杂诗中的一部分。上世纪三十年代,王重民先生从伦敦大英博物院将残存的这35首,题为《读史编年诗》整理抄回,现已编入《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一书,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据《唐才子传》所记乃“悉取十三代史迹,自始生至百岁,岁赋一首二首,总得一百一十章”云云,意思是说赵嘏此《编年诗》是按一百年的形式排列而成,每年的题下或一首或两首不等。而今天所剩的敦煌残卷只有一岁至二十八岁的35首,另外七十二年题下的诗可惜看不到了。这批诗,每首皆为七言八句的律诗,内容基本是依古代某位名人在知名时的年岁事迹感慨阐发。
陈尚君《诗人赵嘏的人生冷暖与诗歌存佚》说:
(赵嘏)佚诗中的大宗,是敦煌遗书斯六一九所存《读史编年诗》卷上,原卷不署作者,有序云:“编年者,十三代史间,自初生至百岁,赋其诗以编纪古人百年之迹。其有不尽举一年之事,而复杂以释老者,盖唯诗句之所在。七言八句,凡百一十……”这组诗是将唐前正史十三史中提到古人有年岁的事迹,逐岁编次故事,略申吟叹,成七律110首。该卷凡存诗36首,从一岁到二十八岁,其中八年有二首,其馀均一年一首。其成就不在艺术水平,而具小类书之价值。
赵嘏诗在唐代具有一定的地位。《全唐诗》卷549说赵嘏“为诗赡美,多兴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7说“一时名士大夫极称道之。”“豪迈爽逹,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然。能以书生令远近知重,所谓‘一夕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有自来矣。”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56:杜紫微(牧)览嘏《早秋》诗云:“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咏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又有《长安月夜与友人话归故山》诗云:“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在雁初飞。”亦不减“倚楼”之句。
据说典故“抛砖引玉”与赵嘏有关。赵嘏诗名远扬,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两句优于常建的前两句,便说常建是“抛砖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开元15年(727)中的进士,而赵嘏是唐武宗会昌四年(844)的进士,两者相距117年。可见赵嘏补诗一说是不可能的。但“抛砖引玉”一词的说法,却已成为一个历史事实。
赵嘏诗以七律造诣较为突出。清圆熟练,时有警句。不假雕饰,落去铅华。圆熟而不失于油滑,幽远而不至于晦涩。有“自然英旨”之美。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许浑)。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许丁卯(浑)五律,在杜牧之下,温岐之上。固知此事不尽关涂泽也。七律亦较温清迥矣。赵嘏五七律,亦皆清迥,许之匹也。
宋罗愿撰《新安志》卷10诗话:赵嘏颇有诗名,不拘小节。《饮中赠歌者》曰:“倚风无处避梁尘,雅唱清歌日日新。来值溪亭花欲尽,一声留得万家春。”后因酒失悔过。曾以诗《上歙州守》曰:“叶覆晴溪艳艳红,路横秋色马嘶风。犹携一榼郡斋酒,倾对青山忆谢公。”
赵暇一生大多飘泊异乡,但一直怀念着故乡。他流传下来的近三百首诗歌当中,有33首直抒羁旅思乡之愁。这些诗中,“故人”“故山”“故园”等意象一再复现。赵嘏魂牵梦绕的故乡,是他寄托情感的载体;思念家乡是他情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他的坎坷一生。有人评价这部分诗歌:“真正能够表现赵嘏独特艺术风格的,是他那些在羁旅行役中书写哀愁和乡思的诗作。”《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兼霞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描写与友人共话家乡,遥想故山风景之美、垂钓之乐,自带美化的滤镜,消解现实苦闷。《忆山阳》中说“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波连。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竹轩、楚波、芰荷,杨柳风横弄笛船,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对记忆中家乡风光写得十分怀念而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