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16日
漕运总兵陈瑄在淮安的重要贡献
阅读数:11389
王福林 朱学举
陈瑄,原本是明朝惠帝朱允炆的水师统领,建文四年(1402年),擢升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驻守南京,率水师镇守南京江防。
1403年,明燕王朱棣起兵,意欲推翻他侄子朱允炆的建文王朝,夺取皇位。当燕王大军南下抵达南京对岸的浦口时,陈瑄立即率水师投降燕王朱棣,帮助燕王大军渡江,使朱棣得以顺利攻克南京城,从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帝位,建立永乐王朝,尊称明成祖。
陈瑄为朱棣夺得皇位立下大功。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即位后,就封陈瑄为平江伯,命其为总兵官,总督海运,用其统领水师之长。次年,明成祖又命陈瑄总理漕运,坐镇淮安。于是陈瑄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督漕运的总兵官。
陈瑄从永乐元年开始,一直到宣德八年去世,为明朝的漕运事业奋斗了三十年,是明代漕运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身为总兵官,总督漕运,不仅重视漕运工程的建设,而且也重视漕运工程的管理。他以淮安为中心,在疏浚南北两段京杭运河的工程中,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为大运河南北贯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著名的治理京杭大运河的水利专家,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陈瑄在我国漕运事业上的巨大贡献,本文不加赘述,仅就陈瑄在淮安三十年中所做的业绩作一回顾。期盼乡人能在颂扬运河文化的时候不要忘记陈瑄对这片土地的贡献。
第一件大事:
筑顺坝(码头),改水运为陆运
陈瑄到达淮安后,首先视察了黄淮河上的漕运情况。自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以来,一河承担两河来水,水势湍急,又位于山阳大湾,波涛汹涌,漕船溯流而上,风险很大,时有覆没,损失严重。加之,大量泥沙沉淀于河床,沽水季节,水浅阻滞。陈瑄认为,淮安北边的黄淮河山阳大湾,不适宜漕船通航。“借黄行运”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认真总结了姚斌在新城东门外建造仁字坝,以新粮货转运,车盘过淮的经验。于是决定建造码头,将邗沟末口至淮河清口的水上运输改为陆上运输。他先在仁字坝西侧续建了义字坝,接着又在新城西北角先后建筑了礼、智、信三座顺坝。既是粮货转运的码头,又是防止洪水冲刷的护岸工程。
他明确规定:所有北上的船只,均需从不同的坝口盘坝过淮(安),从陆路车运至清口,再由水运北上。漕船由新城东门外仁、义二坝入淮(安);商船、民船由新城西门外礼、智、信三坝过淮(安)。
这样一来,避免了漕船在黄淮河中逆水上行的覆没风险,减少了漕运的损失,确保了漕运安全,同时又促进了河下古镇的繁荣。从不同坝口卸载转运的粮食和货物,必需从新城西门口经估衣街出西围门沿河岸到清口,长长的估衣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第二件大事:
疏浚邗沟,扩大漕运能力。
陈瑄视察了黄淮河后又视察了邗沟,他发现邗沟淤积严重,因为元朝重视海上运输,对邗沟疏于运用和管理。永乐三年(1405年),陈瑄开始疏浚邗沟,使船只从长江经扬州直抵淮安,以通漕运。永乐五年(1407年),又全面督浚淮扬运河,进一步扩大漕运量。永乐八年(1410年),朝廷下令停止海运,江、浙漕粮专行运河经淮安末口北上。陈瑄疏浚邗沟在前,满足了漕粮专行淮安北上的需要,漕运量不断增加,大大促进了淮安的经济繁荣。
第三件大事
建造船厂,满足漕运需要。
陈瑄在视察漕运和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他发现山阳与清河两县之间,南通大江,北达河(黄河)泗(泗河),为江淮漕渠之要津,是制造漕运船舶的好地方,于是他在永乐七年(1409年),在淮安府山阳与清河两县之间的运河岸边,兴建了“清江造船厂”,以满足漕运发展的需要。因濒临清洁的淮水旁,故名“清江”。据史料载:清江造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八十多个分厂,厂区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23里许,可见其规模之宏大。
造船厂的兴建,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位于船厂东边的河下镇,成了船厂零配件的生产基地。河下镇的钉铁巷、打铜巷、摇绳巷、扁担巷、风箱巷、夹板箱巷、竹巷、锡巷等,皆因当时经营造船商品而得名。
陈瑄还根据许多河段水浅的特点,将漕船改建成平底浅水船,以适应浅水地段的通航。
第四件大事:
衬砌黄河西岸坝圮 保卫城池安全
永乐八年(1410年),陈瑄在视察清河口以上黄河河势时,发现黄河西岸有的防洪护岸坝垛已经毁坏或倒塌,他指示及时衬砌加固,以“固大河,卫城池”。他对因黄河河床不断抬升,在河堤外形成的小湖泊也加强了管理,命建昭阳湖口石闸,又于东西二湖口建板闸,蓄泄两用,以利漕运。
第五件大事:
开凿清江浦 筑长堤导湖水入淮
陈瑄运用仁、义、礼、智、信五坝盘坝过淮(安),改水运为陆运后,他进一步发现由江南来的所有船舶,包括北上京都的漕船,抵达淮安新城(即北辰镇)后,都要盘坝过淮(安),改由陆路运达清口,再由水路北上,这样,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费事、费时、费力,劳费甚巨,他甚忧虑。
永乐十年(1412年),他在野外进行调查研究时,从当地老人那里得知:淮安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鸭陈口二十里,宜凿为河,引湖水通漕运。他采纳了老人们的建议,遂发军民开河,由淮安城西管家湖,向西北至淮河鸭陈口,凿河二十里,缘湖筑堤十里,划湖为河,导湖水入鸭陈口进入淮河,与北岸的清河口相对,永乐十三年(1415年)新河凿成,称之为清江浦。
据《淮安河下志》载:陈瑄“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筑堤之法下埋石四层以固其根,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石二层以膠其面,里凑石二层以饱其腹。”
第六件大事:
建五闸 以利通航
陈瑄凿成清江浦后,发现清河口水位要比淮安城西管家湖水位高很多,而且含沙量很大,于是他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在新开凿的清江浦河道上,由北向南依次修建了新庄(清河县)、福兴、清口、移风(山阳县)四座平水闸,每闸相距十里左右。次年,他又于移风闸南二里许修建了板闸,距淮安城十里。五闸联合运用,调节水位,及时启闭,以利蓄泄。实际效应就相当于现代的船闸,不仅平缓了水流,有利通航,还起到了调节水量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陈瑄自淮安至临清,依据河势建节制闸47座,每座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自淮安至扬州,置平水闸数十座,设置官吏进行管理,使上河之水蓄泄有常,下河之水涨落以渐,水年不至于淹漫,旱年不至于干涸。
第七件大事:
西移邗沟,贯通里运河
清江浦凿通后,陈瑄再度西移邗沟,将邗沟从三堡拉直到淮安老城西城墙外,与管家湖相接,使得从扬州经邵伯、高邮、宝应、淮安到清河口的里运河全线贯通。从此南北行驶的船只,包括漕运的粮船,全部由管家湖直达清河口,不再经邗沟末口入淮河,免去了山阳湾的风涛之患,免去了陆上转运,节省了时间和费用。不但结束了漕船在末口盘坝过淮的历史,而且大大缩短了漕船在淮河中逆水行驶的路程,使漕运更加便利安全,推动了漕运的发展。
邗沟,自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4年开凿以来,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贯通里运河,邗沟末口段被废除,西移并入里运河,邗沟经历了1900年的历史,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第八件大事:
大筑高家堰 防止洪水肆虐
陈瑄在视察清河口以上淮河河势时,他看到了东汉末期广陵太守陈登在古泗州城修建的捍淮堰,看到了唐代修造的堰坝,看到了宋代修筑的残堤,于是他想把这些堰、坝、堤连结起来,并加高培厚,用来拦蓄淮河上中游来水,保卫下游城市和田舍的安全,同时,可用拦蓄的清水冲刷黄河泥沙。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自新庄镇旧口至越城,循陈登捍淮堰与唐堰旧址,及宋代修筑的河堤,大势修筑,使得堰堤连成一体,统称高家堰。这就是洪泽湖大堤的雏形,也是淮河与原有湖塘连成一片的开始。
第九件大事:
始筑黄淮河南堤 捍卫三城安危
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强占淮河入海水道,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陈瑄始筑黄淮河南堤,黄河已经在古淮河河槽里流淌了288年。原本宽而深的淮河河槽,已经被黄河泥沙严重淤淀,致使大河水位不断抬升,洪水威胁着淮安三城。
陈瑄视察了山阳大湾的河势后,决定在山阳大湾南岸修筑防洪大堤,防止黄河南决,以捍卫淮安三城的安全,同时保卫漕运。大堤西起清江浦,沿钵池山东侧南下,向东至柳浦湾,长四十里。古淮河是一条宽而深,没有堤防的大河。现在河下古镇从东到西长长的估衣街,就是在昔日陈瑄修筑的防洪南堤上发展而来。
第十件大事:
置淮安漕粮常盈仓 以利调运
据史料载:陈瑄在大运河沿线的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通州等转运要地,先后建立了50余处粮仓,统称常盈仓。淮安仓是漕粮四大名仓之一。有了这些仓库的存储转运,可使漕船分段运输,适应不同河段、不同季节的水情变化,避免漕船误时费力,提高运输效率。
永乐十二年(1414年),陈瑄置仓于淮安老城南。据老人传说,淮安的常盈仓就设在淮安老城城南堂子巷的南边,清朝末年,粮仓失火,烧了几天几夜。
《古今图书集成》载:浙江的杭、嘉、湖三府,与直隶的苏、松、常、镇等府的秋粮,除存留并起运南京及供给内府等项外,其余尽拨运淮安仓。扬州、风阳、淮安三府秋粮,内每岁拨60万石,徐州并兖州府秋粮,内每岁拨30万石,俱运赴济宁仓。以浅底河船3000艘支淮安粮运至济宁仓,以2000艘支济宁粮运至通州仓。每岁通运四次。
第十一件大事:
建筑淮安漕运码头
陈瑄在贯通里运河的同时,在淮安老城西门外里运河边,沿河建造了漕粮码头、盐运码头、货运码头、客运码头、牲畜码头等。
2011年,在淮安区里运河防洪控制工程建设工地上,我们发现明代水工建筑物,被世人称之为“砖工堤”,后来又被江苏省文物部门定性为“明清砖工墙”。其实,那是明代漕运码头遗址,是陈瑄在永乐十四年(1416年)西移邗沟,贯通里运河时建造的,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我们认为出土的水工建筑物是明代漕运码头遗址的理由是:
1、从水工建筑物的建材——砖的规格型号和阴文来看,无可置疑是明代的工程;
2、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有船只残骸、青花瓷器碎片、秤杆、古钱币、旱烟袋等,是船运码头的特征;
3、从水工建筑物的工程结构看,与陈瑄开凿清江浦,划湖为河,缘西湖筑堤十里,堤防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下埋石四层以固其根,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石二层,以膠其面,里凑石二层以饱其腹。”因为码头比堤防更重要,所以对码头“固其根”,加了木桩,并以糯米汁浇注,使其更坚固。可见是陈瑄所为。
4、陈瑄建造的淮安粮仓是常盈仓,每年的粮食吞吐量有几百万石,出出进进的船舶上万艘,如此巨大的吞吐量,没有码头是不行的。
5、陈瑄从政治水,先后三十余年,《明史》评价说:“凡所规画,精密宏远”,“举无遗策”。说明陈瑄是不会忘了建造码头的。
第十二件大事:
给淮安留下“漕运总督府”宝贵遗产
永乐二年(1404年)陈瑄出任漕运总兵,驻守淮安。朱棣为什么让陈瑄驻守淮安呢?原因有三:
1、淮安位于苏北大平原和苏中大平原的交会地带,邗沟与古淮河的交会口,是水陆交通的要冲,地理位置非常好,兵家必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立即置淮安为府,府治山阳,领3州8县。
2、历史上的漕运,淮安就占有重要的地位,北上京畿,南下长江,东可达海,航运贸易的管理有一定的基础。再说,陈瑄上任初期,就要通过海运向北方运送军粮。
3、陈瑄是朱棣信得过的人,他要迁都北京,必须要从南方运送大量的粮食、布匹和物资。淮安是漕运路线上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没有可靠的人是不行的。
因此,陈瑄在总兵官这个位置上长达30年之久。在这期间,他不仅为明朝的漕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我国漕运管理制度、漕运总督府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规章制度的建设等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后,陈瑄时年56岁,他除了赴京面觐皇上外,多数时间仍然驻守在淮安。他除了钦差总督漕运外,还身兼数职,衙署也多,权力很大,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深得朝廷信任。
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朱瞻基即位,此时陈瑄已是花甲老人。皇上看他多年勤于王事,恪尽职守,即命漕运总兵开府淮安,命陈瑄直接镇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就近办理河务。
直到明景泰二年(1451年),陈瑄逝世后18年,朝廷才开始设置漕运总督与总兵同理漕事。漕运总督府仍然设置于淮安。这是陈瑄给我们淮安留下的宝贵遗产。
陈瑄于永乐二年(1404年)坐镇淮安,到宣德八年(1433年)在淮安任上逝世,陈瑄在淮安工作生活了30个春秋,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明代的漕运事业,献给了大运河的治理,也献给了我们淮安人的安危!最后他以69岁的高龄带病坚持在淮安一带勘察水利,死于巡视途中,更令人敬佩!
陈瑄的业绩应该得到后人的敬仰!在中国漕运博物馆里不能没有他的身影,在我们歌颂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的歌声里,也应该有赞美陈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