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9月09日
相家湾——河下古镇的发祥地
阅读数:4847
王福林
相家湾是历史上古淮河山阳大湾上的一个小河湾,位于淮安市河下古镇。当你从河下古镇估衣街西头往东走,穿过城河街,跨进百寿牌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脚下的街道已经不是正东正西,而是向东南方向偏转了30度左右,直到打铜巷头,随后又折向东北方向近似弧线形偏转,直至二帝阁。从高空看,这一段街道好似一把大勺子,这就是有名的相家湾。相家湾是古镇历史上最古老的地名,这儿是古镇的诞生地、发祥地。
一
民国年间直至建国初期,河下古镇曾经是三镇鼎立。
河下古镇的东北片,曾经叫“相湾镇”,东到新城西城墙,西到茶巷石工头,南到竹巷街。镇公所设在二帝阁向南的粉章巷内。这里有古镇最古老的街道——估衣街,是古镇最早繁华的手工业生产和经营的区域。在粉章巷里的慈云道观中,乡贤姚春阳先生还曾经创办过“相湾小学”。
河下古镇南面曾经是“枚里镇”,东到联城莲花街,西到中街,镇公所设在湖嘴大街上。这里是汉赋大家枚乘的庶子枚皋的故里,历史上就称之为“古枚里”,这里曾经是漕运盛世的繁华地段。
河下古镇的西部曾经叫“河下镇”,在古淮河大堤的南岸,从花巷大街向西直到西围门,南到罗家桥大街。镇公所设在花巷大街里,这里曾经是全国淮盐的集散中心,是后期古镇最繁华的地段。
1950年,三镇合并,改称“河下镇”。
二
既然能定为“镇”的名字,说明此名字是有来由的。
河下镇的“河下”二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古镇位于淮河下游,所以叫河下。有人说古镇在大河(黄淮河)之南,北为上,南为下,故称河下。也有人说,古镇的地面比大河的河底还要低,河高镇低,因此称为河下。
自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到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陈瑄筑淮安黄淮河南堤,古淮河本来是一条河床低下,宽而深,没有堤防的大河流。288年中,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于古淮河河槽,使得河床抬高,威胁两岸安全,逼得明朝廷不得不修筑堤防。大河北面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相对较高,大河南面是江淮淤积堆积平原,地势低平,所以陈瑄首先创筑黄淮河南堤。大堤西起清江浦,沿钵池山,东至柳浦湾,长四十里,防止黄河南决。估衣街就是在当年陈瑄创筑的大堤上建成的,现在的地面标高比南面原始地面还高2—3米。
枚里镇的“枚里”二字是枚皋故里的简称。枚乘、枚皋父子是我国汉初文学家、辞赋家。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父子二人俱负盛名。淮安河下有枚亭、枚公河、枚里街,皆为纪念枚氏父子,可见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影响的人物。“枚皋故里”就坐落在河下莲花街萧家湖畔。“枚里”二字出现于史册,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
相湾镇的“相湾”二字是相家湾的简称,相家湾是古镇最古老的地名。理由有三:
一、相家湾是古淮河上山阳大湾中的一个小河湾,因为河湾边上住着姓相的人家,所以称为相家湾。山阳大湾是古淮河上的原始河湾,它与古淮河同时生存,是地质构造决定的。
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河流冲积、淤积的作用下,原始地貌上沉积了厚厚的沉积层。相家湾就是在这沉积层上形成的小河湾。山阳大湾上的小河湾,除了相家湾外,还有季桥的柳浦湾等。
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河流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发展早期就有“择水而居”的习惯。“青莲岗文化遗址”表明,早在6000至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古淮河旁繁衍生息,种植水稻、捕鱼狩猎。在农耕社会,水上交通非常重要,人类的活动多靠水上往来。河流上的河湾就相当于陆地上的驿站。河湾是人类水上活动的避风港、补给所、聚会地、中转站。纵观历史,很多城镇都是在河湾上形成的。只要河湾形成,河湾的名字很快就被命名。或以河湾的形状命名,如月亮湾、卧牛湾;或以河边的树木命名,如柳树湾、榆树湾;或以河边的村庄姓氏命名,如杨家湾、杜家湾等。相家湾位于山阳大湾的顶端,是古淮河的凹岸,凹岸水深,湾内水流平缓,适宜船舶停靠,适宜码头建设。相家湾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可以肯定的说,相家湾早就有人在此居住,早就被人命名了,农耕社会的原始集镇,在这里有了雏形。
三、相家湾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黄河泛滥,大水直冲淮安三城,为缓解城北淮河相家湾的急流,根据兵备副使舒应龙的建议,在北部草湾开支流三十里,复与正河相接,裁弯取直,以杀其势。”此处所说的“相家湾”已经不是原来的小河湾了,而是指从新城西北角到石工头这一段大弯了,她早已是古镇的代名词了。由此可见,相家湾这个名字早就存在了,对河下古镇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直流传至今。
三
为什么古镇最后没有叫“相湾镇”呢?这与古镇的发展、相家湾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相家湾形成到邗沟开凿,相家湾是处在农耕社会的原始阶段,只服务于沿河人群的水上往来,两岸物资定期不定期的简单交换。邗沟开凿后,沟通了江淮,对古镇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相家湾是南方商船从邗沟经末口入淮后的第一个水上驿站,江南的商贾在此销售南方的手工业产品,购买北方廉价的物资,开展贸易活动。有的在此落户,就地开设手工作坊,传授先进的手工技艺。很快在相家湾背后的河岸上,街道向东向西延伸,东到苹果桥头,西到石工头,各式各样的商店、饭店,像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就是后来的估衣街。街道向南扩展,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在此生根开花,一条条巷陌在此形成。
自邗沟通淮(公元前484年)到黄河侵泗夺淮(公元1128年)的1600多年中,先后经历了十多个朝代。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开挖疏浚河道,发展航运。
相家湾位于古末口到古泗州城的淮河黄金水道上,经历了古淮河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一个以手工业生产、销售为主的集镇,已经在相家湾背后的淮河南岸形成了。东至新城西城墙,西至茶巷大街石工头,南至竹巷街。这个远近闻名的手工业集镇,就叫“相湾镇”。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夺淮,洪流经钵池山东侧直冲山阳大湾顶部,相家湾遭受到严重的威胁。一河承担两河之水,经常泛滥成灾。相家湾面临波涛汹涌的黄水,水上经营活动受到了巨大冲击。
元代,不重视内河水上运输,也不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淮安境内多次遭受黄河泛滥之灾,相家湾首当其冲。到了明朝,明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内河漕运,但黄淮合流,水量增大,山阳湾水势湍急,风涛尤急,不宜漕舟行驶。为避开山阳大湾风涛之险,确保漕运安全,明政府在新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先后建筑了仁义礼智信五座坝垛(实际是码头),并规定所有漕船和官民商船,必须盘坝过淮,转车运由陆路抵清口,再由水路北上。这样一来,大大削弱了相家湾水上经营活动。
幸运的是,相家湾背后的河岸上,相湾街已经形成,各项经营活动蓬勃兴起。从五坝卸载的货物,转车载或人担,都必需经新城西门口的苹果桥,沿着相湾街(估衣街),过石工头,出西围门沿淮河南岸运至清口。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华景象。估衣街成了古镇最早、最繁华的街道。
但好景不长,到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陈瑄又开凿了清江浦,贯通了里运河,漕船和官民商船不再经邗沟入黄淮河,直接进里运河,由清江浦入淮,再北上清口。估衣街不再有货物转运,繁华景象渐渐冷落。
更致命的是,在历次石工头防洪抢险的过程中,为了削弱洪流对南岸的冲刷,防洪的坝垛将从钵池山直冲下来的洪流,挑向中泓,致使坝垛下游出现淤淀,形成河滩,从石工头逐渐向下游扩展,直到新城西北角,淮河中泓与新城北城墙平行,河滩扩展才停止,形成了一个大三角形的河滩,下游最大宽度达200多米。相家湾全部被淤成河滩,沿河堤先淤淀的河滩建成了前三条巷,随着河中泓北移,河滩向北不断扩展,后来淤淀的河滩上又建成了后三条巷。
至此,相家湾结束了她光辉的一生,但在相家湾这片土地上形成的手工业作坊文化并没有衰败,仍以独特的产业经济和领先的产业地位,始终保持着兴旺和昌盛。新中国成立后,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相湾镇才结束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历史。
四
纵观河下古镇的发展史,她先后经历了三个大阶段,从延绵千年的手工业集镇,到盛极一时的漕运枢纽,再到全国盐务集散中心。
随着漕运业务由里运河承担,湖嘴码头、中街码头航运业的兴起,给古镇注入了勃勃生机,漕船和官民商船在此停靠,南北方的物资在此交流,古镇的土特产、手工业产品也可以南下苏杭,北上京都。此时的河下古镇已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商埠。以管家湖湖嘴为中心的市井逐渐形成。“湖嘴”便成了这一区域的代名词。
直到清光绪十一年,黄河在山东长青等县溃决,改由会通河入海,运河堤防冲毁,运道梗阻,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自此漕运停止,古镇才遭重创。
古淮河正式断流后,山阳大湾里尚存的旧河,形如淀,人们利用河沟河汊运送海盐。河流也就被世人称呼为盐河,较小的河汊被呼为小盐河,成了盐薪运输要道。
这时盐河北部的高滩上,盐务活动非常繁忙,一条垂直于河流的河北大街在高滩上形成。为便于盐河两岸往来,盐商又在盐河上建筑了“程公桥”,河下古镇因此又成了北方乡镇通往县城的陆上唯一通道。
清末,由于盐河水源匮乏,海盐无法运至河下,朝廷决定改由涟水运至淮阴王家营,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西坝,从此,古镇失去了全国盐业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盐河枯竭,几成废河。
笔者认为: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一百多年中,也就是古镇是全国盐务中心的时候,人们不停地往来于故河道高滩上建成的河北大街和古淮河大堤以南地势低下的市井,随口而出的“上河北”“去河下”,久而久之“河下”二字便成了古镇西部从花巷到西围门,南到罗家桥街的代名词了。
如果从这时算起,“河下”二字出现,仅仅有440余年的历史。此时,河下古镇东北区域的代名词“相湾镇”和南部区域的代名词“湖嘴”,依然存在。
五
清政权被推翻后,民国政府在古镇这块土地上,建立了“相湾”“枚里”“河下”三个小镇。古镇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相家湾”为中心的手工业集镇,长达2500年的历史,东起新城西城墙,西至茶巷,北起估衣街,南至竹巷街的方形范围内,建成了3条大街,20多条巷陌,建成了佛教广福寺、道教天兴观,建造了二帝阁、文昌阁、魁星楼等建筑。市井兴盛,文化气息浓厚。第二阶段是以“湖嘴”为中心的漕运枢纽,长达480多年的历史,在里运河北岸,建成了湖嘴码头、中街码头,建成了湖嘴大街、中街、城河街、罗家桥大街和几十条巷陌,建成了闻思寺,留下了璀璨的漕运文化。第三阶段是以“河下”为代名词的盐务中心。历时较短,仅有440余年,但创建了繁华的市井,花巷大街和石工头成了古镇最热闹的商业区,留下了绚丽的商业文化、盐务文化和饮食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三镇合并,改称河下镇。三镇合并时,为什么不以历史悠久、手工业发达的“相湾镇”定为镇名,而以名称诞生较晚的“河下镇”定为镇名呢?
笔者分析认为,可能考虑到以下三大因素:
一、从市容考虑,盐务中心是古镇发展进程中的最后阶段,经过几百年,市井繁华,各行各业都很兴旺,最繁华的地段,花巷大街、石工头、乾鱼巷口,就在“河下”这个小镇的范围内。
二、从交通考虑,程公桥建成后,沟通了南北往来,使古镇成了北方乡镇通往县城的陆上唯一通道。程公桥也在“河下”这个小镇的范围内。
三、从文人的流芳作品传播范围考虑,流传于人们口头的“河下”二字,已经为文化人所接受,并书于史籍。清末民初,由丹徒人王光伯先生编撰的,淮安人程景韩先生增订的《淮安河下志》,已经公布于世。
六
经过70年的不断建设,现在以“河下”命名的千年古镇整修了花巷大街、湖嘴大街、估衣街西段、竹巷街、城河街、北入口,面貌已焕然一新,复修了吴承恩故居、状元沈坤府第、吴鞠通中医馆、搬迁了梁红玉祠,还新建了万丰文化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河下古镇现在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历史街区,全国重点保护历史街区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相家湾(相湾镇)这个古老的名字,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虽然现在估衣街东段仍保存着她昔日的身影,但知道她名字的人越来越少了,逐渐被世人所遗忘。希望在宣传、颂扬河下古镇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能给相家湾在古镇历史上的功绩留下一点印痕,让世人知道这里是古镇的发祥地,这里是古镇的根。
王福林,河下古镇人,曾任水利部黄委会金堤河管理局局长(正司级),党组书记。曾获河南省政府、新乡地区行署、新乡市政府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