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8月14日
淮安区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阅读数:8258
周伶俐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年强则中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对处于价值观萌芽期的中小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不断污蔑中国,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阴谋从来没有放弃,甚至愈演愈烈,造成了部分青年甚至少年价值观的扭曲。所以,探究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是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需要的。
一、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理论渊源
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种优秀文化都有孕育其产生、发展、壮大的土壤。马克思说: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但是历史的创造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仅凭空想和假设,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下创造。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倒三座大山,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极其珍贵的财产,红色文化的呈现既有物质形态,又包括精神形态,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展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红色文化是相互贯通、一脉相承的,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推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源泉。
(一)红色文化与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一脉相承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精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追求自由、平等和民族的彻底解放,在中国革命长期艰苦卓绝的实践过程中凝练出的先进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经验证明了一个道理:资本主义不是万能的,它正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环,中国特殊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变了,拯救国家和民族必须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为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题材,是提升学校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不竭动力。
(二)红色文化与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内在价值同构
首先,红色文化中包含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身报国,就是因为革命先烈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把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其次,红色文化中闪烁着文化传承价值的光辉。文化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红色文化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都承担着优秀文化传承的重任。最后,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民民主立场。红色文化中关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相关规定、制度和政策,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传承和发展立足点和落脚点。没有人民当家做主根本立场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没有一切权力归劳动人民所有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红色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我们今天学校思政课教育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弃的思想保障。
(三)红色文化与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外在目标一致
理想是旗帜,是前行的向导。邓小平指出,因为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旗帜、追求共产主义信念的共同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是我们具有的根本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如果缺了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学校办学方向、社会主义接班人如何培养。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消除剥削,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凝聚革命先烈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红色文化的价值主调。因此,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加强红色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并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才能最终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泛滥化。马克思曾说:“需要是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学校思政课教育正是在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主导和引领的作用、教育作用、宣传作用以及美育作用,最终促进了红色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现状与特征
21世纪以来,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社会的各种新思潮不可避免地对中小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我国当代的学生也在努力寻找其信念支点。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化改革,创新方法,探索多种路径,体现出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现状
1.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将我国的教育与国外教育相比,很多人都可以感受到我国的教育制度让学生受到很大的升学压力。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的教育中,德作为中小学生首要学习的内容,应该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但很多学校都只注重智的发展。所以说,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实质上仍然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就像很多学校对考试成绩高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于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却视而不见。这种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好坏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存在很多年,对我国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已经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对中小学思政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学生智力开发及思想道德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状况。
2.思政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开始逐渐重视,但是对于该科目的师资力量及教育设备尚未得到完善。很多学校对于思政教育这个课程并没有招收专业的教师队伍,思政课程的教师多半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一般情况下,这些教师都不具备明确的德育教学责任,缺少关于思政课程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甚至有一些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占用思政课程的时间进行其它科目的学习,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对于教师考核的根据就是工作业绩、学生成绩以及学生优秀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总结,最后导致许多身兼数职的思政教师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发展,再加上学生升学的压力对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思政教育评价系统得不到完善。
3.思政教育的渠道比较单一。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多数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育,不管是对于思政教育还是其它科目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对学生采用问答式教学。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考核当中,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很少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在生活当中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再加上有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育渠道单一,无法将目前拥有的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学生对思想道德学习没有积极性,在课堂及生活当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通过课堂上的说教,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担负起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培养责任,以此促进思政教育的效果。
因此,作为伟人故里、历史文化名城的淮安区,可以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淮安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学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二)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跨越式的变革、内外界的种种扰动与导向,从而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离散化的特点,中小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从原来更多的依附于集体走向独立与重建,这一独立和重建过程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极为复杂的变化路径。但是,由于总体上受制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必然会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1.价值取向向现代化转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新的面貌,冲击和荡涤落后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学生实现了传统价值取向向现代价值取向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过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出现了问题。即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部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被广大学生所忽视,取而代之的却是西方的外来文化,中小学生崇洋媚外。
2.强调整体向关注个体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代替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人们的思想也大大的得到解放,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地位逐渐被认可,中小学生从强调整体转向了关注个体。和以往相比较,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利益的实现。他们不再被动的任社会宰割,而是主动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自我策划,积极地追求自身价值和利益。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走向了个人主义的极端,做事首先考虑的是利益回报,出现了推卸责任、敷衍了事、见利忘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
三、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实现路径
在学校思政课教育中,应把红色文化贯穿到中小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全方位、全过程,用红色立德树人、固本培元、凝神聚气。
(一)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们为我们留下丰富多彩的光荣历史事迹,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以淮安区为例,以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淮安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车桥战役纪念馆等为代表的淮安区本土红色资源,空间上覆盖了整个淮安区,时间上涵盖了建国前的各个历史节点。学校相关部门、学生团体,在组织各项主题活动时要融入地方因素,加强理论与实践粘合度。
(二)创新学校思政课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学校思政课教育手段比较僵化、模式不够健全,思政理论课的全部课程、全部环节、实践教学原则、课时等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以增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如“菜单化”教育模式,从事先教育目标的设置到教育结束后的效果评估,从时空排列上可以分为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及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和三个体系。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要不断强化校外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通过一些红色事迹、红色故事、红色景点等来增强中小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其次,要不断开展红色文化文艺活动,可以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红色电影、进行红歌大赛等各种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红色文化的素养;第三,通过加强校园红色文化设施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调动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