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26日

梁红玉祠复建纪略

阅读数:2512  

章来福

巾帼英雄梁红玉同丈夫韩世忠在淮安奋勇抗金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梁红玉祠经历二次被毁二次重建的事,就鲜为人知了。

梁红玉祠始建于明代,梁红玉因在姊妹中排名笫七,当地人俗称此祠为“七奶奶庙”。梁红玉童年随母回到阔别多年的河下下关西侧、新城北辰坊居住下来。

梁红玉祠原附设在北辰坊火神庙内,明清时期已多次修建。此祠为一四合院结构,东西长六丈,南北宽五丈四尺,占地面积为五分三厘,南面为临街院墙,建有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大殿三间,神台上塑梁红玉泥质塑像。祠院大门面东,在东厢房南侧、院内的东南角,植有一棵古柏。此祠后毁于战火,全国解放时已破烂不堪。

据熟谙地方掌故的老人讲,梁红玉祠重修时间,最晚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后再度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59年,淮安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祠宇3间,配以小院。“文革”期间,梁红玉祠再度被毁。

1982年,时任淮安县城市建设局副局长的孟宝林,通过查阅地方史料和调查走访,获悉梁红玉祠拆毁时的有关情况。他感到有责任在这方面多做些文物遗址的复建工作。他多次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并多次与时任淮城镇政府镇长的刘光华协调复建梁红玉祠的事宜。后城建局负责拨付专款3万元,由淮城镇政府负责征地、重建梁红玉祠。

淮城镇政府征用了新城八队的地处礼字坝东南隅的菜地一块,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梁红玉祠进入复建阶段后,淮城镇派出了工作人员刘桂喜负责工地工作。

复建后的梁红玉祠,仍采用江淮地区的青砖、小瓦、木结构的古建筑特色,按照古建筑的修旧如旧风格建设。祠东西长10.5米,南北宽7米。祠进深7檩7.5米,檐高3.8米。建有祠院的大门上方,镌刻着当代女书法家萧娴题写的“梁红玉祠”4个大字。

院内建有一座亨殿,硬山顶,抬梁式,面阔3间10.5米,殿中神台上,塑梁红玉戎装佩剑彩色塑像一尊。塑像两侧为当代昆明书法家杨修品所书“也是红妆翠袖,然而青史丹心”的对联。两旁柱上挂着一副长达50余字的泥金对联: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河山延宋祚;

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

这副楹联概括了梁红玉这位巾帼英雄的不朽业绩,从下联“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中,不难看出梁红玉祠很早的时候,家乡就曾建过,经过了多次的整修。但此联为何时哪位名家所题写的?已无法查考了。

1987年9月,梁红玉祠被公布为淮阴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