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19日

淮安天妃文化起源及信仰

阅读数:8006  

叶占鳌

月湖鸟瞰

丁莲《万柳池志》书影

天妃信仰在淮安地区起源较早,早在宋嘉定十年至十六年间(1217—1223),淮安就兴建了天妃宫。天妃俗称妈祖,属于海神范畴。淮安作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运河沿线的枢纽城市,重要性不言而喻。淮安地区的天妃信仰正是借重国家漕运缘起并流变的。淮安天妃宫是全国兴建时间排第9的妈祖庙,也是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外最早建立的妈祖庙。

一、淮安志书对天妃宫的记载

明万历《淮安府志·卷六·学校志·祠庙》中载:

郡城西南隅有灵慈宫,祭祀天妃,乃南宋嘉定年间楚州安抚使贾涉在原紫极宫的基址上重修而成。

明天启《淮安府志·卷九》记载:

灵慈宫,郡天妃宫,有四:一在府学西,一在郡城西南隅万柳池中,一在新城大北门内,一在清江浦。祀天妃神,神姓林,莆田湄州人,海漕二运大著神功。宋嘉定年,安抚贾涉重建,元至正又建。本朝宣德间改今名,大学士杨士奇有记。漕运香火之祀,平江伯陈瑄重建,知府刘大文、都御史李三才修。

清吴玉搢《山阳志遗·卷一·遗迹》中记载:

淮安天妃宫有三:新城最古,久荒废,不复葺理。其一在清江浦,其一在郡城西南隅。初名灵慈宫,为漕运祝釐地。

清代淮人曹鑣《淮城信今录》记述:

天妃宫,在城西南隅万柳池际。旧名灵慈宫。建自宋嘉定时。本朝康熙间,漕督施公世纶,大加兴修。移祀天妃于此。乾隆间,杨公、德公、毓公,加修。而毓公之用为巨。每春秋二仲月,上癸日,官祭其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淮安人丁莲编了一本《万柳池志》,全书共286页,11卷。此书是记录以天妃宫为中心的万柳池的珍贵史料,其中有白居易、刘禹锡、苏轼、张耒、徐积、潘埙、万寿祺、李宗昉等留下的诗文,以及韩梦周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所写《天妃宫纪游》。

从以上志书上可得知,淮安天妃宫最早由南宋嘉定时期太守贾涉在道教紫极宫基础上修建,贾涉,字济川,天台人,南宋嘉定十年至十六年(1217—1223)任楚州太守,淮安天妃宫应初建于该段时间。后陈瑄、刘大文、李三才、施世纶、杨锡绂、德保、毓奇等漕运和地方官员不断修葺。淮安历史上共有4处天妃宫:1.在府学西;2.在郡城西南隅万柳池中(即月湖天妃宫);3.在新城大北门内(即萧湖东岸莲花街上天后宫);4.在清江浦,以万柳池中天妃宫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直至今天淮安区月湖天妃宫遗址周围还有天妃宫酒店、天妃宫浴室……特别是月湖天妃宫出产的天妃宫蒲菜是淮扬菜系中名贵的特产,足见淮安区百姓对天妃的深厚感情。

二、淮安对天妃文化的信仰

万柳池天妃宫位于旧城西南隅,“濒万柳池”,民国时期改称月湖。同治《山阳县志》载:“万柳池在城西南隅,今天妃宫旁周回水面皆是”,约计20余亩。万柳池约形成于宋代,因“环堤多植杨柳,故名”,又多芰荷风韵,别名莲花池。而天妃宫居于万柳池水的中心方位,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至明清时期逐渐转变为“郡守诸公游燕之地”。万历年间曾予以整修,漕抚刘东星主持,“庀材伐石,造水亭,创木桥,名正厅为君子堂”“政事之暇,即与宾从游宴于此”“朝烟暮霭,雪柳霜芦,风景清绝”,实闹中取静之佳处。在万柳池这一水域中,天妃宫以其中心位置,成为其他建筑空间的主要参照物,这在《万柳池志》中尤为显见,如三仙楼,位于万柳池北、天妃宫后;在天妃宫后,另有清漕督施世纶所建的环水亭,与三仙楼相对;唐代开元寺位于天妃宫的东侧;开元寺的背后则为二帝祠,崇祯年间县令黄文焕建书院。总体而言,以天妃宫为中心的万柳池乃旧城一游赏胜境,尤为漕运官员与地方士人所重。而万柳池畔的景观构造基本上是以宗教建筑为载体,且形成了以天妃宫为中心,开元寺、三仙楼、二帝祠诸寺观拱卫而置的空间布局。贾涉借用原紫极宫,改建为天妃宫,正是着眼于其在万柳池中的地理方位,可见天妃信仰乃亦居于中心位置,即天妃宫所处的实体空间不仅负载天妃信仰本身,且表达出信仰与周围寺观在空间布局上的理路。

天妃宫内“崇祀漕运香火,郡城佳境福区,此称最盛。先时其中崇台峙鼎,飞阁流丹,岛屿纡廻,金碧掩映。池环柳树,堤绕烟云,北耸三仙之楼,周遭万雉之堞,觞咏嬉游,四时一日”(天启《淮安府志·卷24·丛纪志二·丛谈》)。既言“崇祀漕运香火”,说明其具有保护航运的功能。灵慈宫中确曾有漕运神的供祀,漕督邵南峰曾“谒漕抚应祀神祇,且瞻礼先进督漕诸大臣祠位”(明李元《游万柳池灵慈宫联句诗序》,丁莲辑《万柳池志》卷7《艺文志上》)。清康熙年间,漕督施世纶对万柳池周围的寺院亭阁重加修葺,面目为之一新,但至乾隆时复又倾圮。清乾隆间山阳增生范性善有诗曰:“城头南北多帆影,吴舲楚舸皆萍梗”,南来船只竞舶于此,造成了水道交通壅阻;诗中还描摹了五月五日“游人争集灵慈宫”“男女肩攀纷往来,行动散缓蚁旋埃”的繁闹游况。灵慈宫位于西南隅,即八卦之坤位,“灵慈应坤为老阴,故居以天妃”(清陈梦雷纂《古今图书集成》卷752《方舆汇编·职方典·淮安府部杂录》)。另外万柳池南侧的清溪馆酒肆,似可为天妃信仰作一参注。清溪馆为运河线上声名远播的酒肆,“凡随船来者,丛集于淮”,大量流动人口群聚于此。而“漕艘不畏过江而畏过湖”,则说明漕船转运,路途维艰,尚赖神灵感应相助。而天妃信仰也因此在这一流动群体中盛衍开来,天妃宫成为漕运官兵及其他往返运河社会各层人群的祭祀场所。乾隆《山阳县志·卷五·坛庙典礼》,详尽描述了当时的淮安总漕部院祭祀天妃的全过程。

此外,道光八年(1828),福建十闽堂商人在河下萧湖东岸莲花街旧址(也就是新城北大门的天妃宫)重建了福建天后宫,今旧碑存于勺湖碑园,记载了淮安天后宫修建缘由、经过以及数额和地段等情况。

淮安天妃宫最终毁于何时,据月湖天妃宫附近二帝祠最后一位老道士周来成和黄殿英介绍,“文革”前,天妃宫当时大殿还好好的,记得是两层翘角的,东西配殿也存在,大殿里面供奉的天妃娘娘,身穿凤冠霞帔,身上还披着大红绣花缎子的披风,旁边还有十位贤贞女像,拱卫在天妃的两旁。供桌香案齐全,庄严肃穆。据说淮安天妃宫曾有楠木天妃像,后被打破沉入井中。

三、建议

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淮安月湖打造的需要,建议打造恢复以天妃宫为中心的月湖名胜群。

一是重点复建月湖天妃宫。妈祖文化在古城淮安源远流长,一衣带水,淮安郡城有史记载的天妃宫有三个之多,天妃宫当亦成为漕运官兵及其他往返运河社会各层人群的祭祀场所。漕运和地方官府高度重视天妃宫作用,历史时期均有修缮和改建,民间尤其是融入在淮的福建商会商人对妈祖的血脉深情。为挖掘和展现淮安深厚的底蕴和渊源,让更多妈祖信仰的台商、闽商有更亲切的寄托,建议我区根据历史记载,恢复月湖天妃宫。

二是复建开元寺、掩鹤井、紫极宫壁画、文节祠、淮阴书院、周阮二公祠等月湖名胜群。以天妃宫为中心的月湖景区,早在唐代就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风景区。唐时开元寺也在运河之畔的月湖,寺内有枸杞一株,“相传千余年物,根深入井,其水甘冽,饮之令人寿,因呼为甘泉”。唐白居易在此留有《和郭使君题枸杞井》诗:“山阳的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此外掩鹤井的传说与吕洞宾、林灵素有关;紫极宫猴戏马壁画留下了李公麒、苏轼等人的掌故,也为吴承恩创造“弼马温”形象提供了素材;文节祠则是纪念诗人张耒的古迹;最早于乾隆六年(1741)由漕运总督常安倡建淮阴书院,培养了淮安古城的众多士绅;周阮二公祠是为纪念“民国第一惨案”殉难的辛亥革命周实、阮式二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