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5月06日
淮安区以“枚”命名的地方
阅读数:3775
章来福
枚乘,淮安河下人,汉初辞赋大家,著有汉赋《七发》。他在《七发》中为楚太子开出的食单,第一品菜肴就是“犓(chú音‘除’)牛之腴,菜以笋蒲。”称“此亦天下至美”此菜洁白如羊脂玉箫,早春,尤金贵,按根数卖。他是最早将家乡蒲菜写进书中,推介淮安蒲菜的第一人。
枚皋是枚乘之子,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汉赋家。年老时落叶归根,从生活多年的开封、长安等地回到家乡河下,建房居住下来。后里人为纪念枚皋将他居住过的地段,称之“枚里”,作为地名传承至今。
晚唐诗人赵嘏,河下人,他在《忆山阳》诗中写道:“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陂连……”的诗句。从诗中可以看到晚唐年间枚皋旧宅,还是有处可寻的。历史上淮安人就将东从萧湖,西至湖嘴街,北到竹巷,南抵运河堤的这一地段,都称之“枚里街”、“枚家巷”。后又从竹巷(街)往南,扩大到沿运河堤北角楼,直向南至老城的清风门(新西门)地段,统称“古枚里街”。
建国初期,淮安县淮城区设有“枚里镇”的建置,管辖河下的仓桥街、文昌街、估衣街、干鱼街、湖嘴街、城河街等六街,几乎包括了半个河下的范围。另还设立过枚里学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在北门大街与友谊路交汇处建道路绿岛,并在绿岛上构筑“名人亭”。在花岗石上雕琢淮安八位历代名人的塑像,其中有枚乘、枚皋父子二人的塑像。
古枚里街:淮安老城清风门外(西门大街西端)向北,运河东堤背水面至河下湖嘴东侧的城河街南首,长约三华里。旧时,此街中段韩信钓鱼台周围的住户人家,多以拉黄包车、背人力三轮车为生。
枚公河:河下打铜巷南端,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是古镇境内水系罗柳河的一条支流,南接萧湖。邑人为纪念枚乘,故将小河命为“枚公河”。
上世纪80年代初,淮安县文化馆举办的淮安风光摄影展览,有一张拍摄于枚公河的照片,只见几只白鹅在枚公河上追逐戏水。好似一幅唐代大诗人骆宾王笔下“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景。80年代后期,枚公河被人们人为地填埋,夯土建房。现仅存吴承恩故居大门前的枚公河一截断流。
枚皋牌楼:据《山阳志遗》记载:城西北三里,俗称枚皋故里。另据王光伯《淮安河下志》中记述:湖嘴闻思寺旁有砖坊一,不知创自何年,横列隶书“古枚里”三字。清咸丰十年(1860)遭火焚,一炬成灰。民国初年,河下绅士朱黻(芾)慷慨捐资,大兴土木,又在古枚里原址重建了一座木制牌楼,横书“枚皋故里”四字。牌楼的建造风格为典型的硬山式,牌楼屋面系小瓦铺顶,两侧砌有砖墙,牌楼的墙体、屋顶均为粉墙黛瓦色彩。
1935年10月10日午后,新安旅行团从莲花街出发前,14名新旅团员冒着蒙蒙细雨,打着雨伞结伴在“枚皋故里”牌楼下合影留念,告别家乡。
枚皋故里牌楼,毁于建国前夕。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地政府在河下腌切厂(湖嘴闻思寺旧址)的东侧,枚皋故里牌楼原址附近运河堤公路上,建了一座跨路木制牌坊,命名“跃进门”。
枚亭:1985年,原淮安县政府在河下小坝地段,里运河背水面的防空树林处,复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枚亭,亭子建筑结构为一亭四柱、小瓦顶盖、垂檐翘角,亭子面首横梁上,悬挂有“枚亭”二字的扁额。亭内中间竖有石碑,正面镌刻“古枚里”三个大字。亭子三面砌有中间段的镂空矮墙,上面铺有罗底方砖,可供游人在亭内小憩,是一处眺望古运河风光的观景之处。